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山峰高度量測定義與過程

山峰高度量測定義與過程


至今仍然高度成謎的山峰

  • 3小時前
Image copyrightGetty
在目前所有的地圖上,英國第一高峰本尼維斯山(Ben Nevis)的高度都被標注為海拔1,344米。然而它實際上應為1,345米高。英國地形測量局的測量學顧問馬克·格力夫斯(Mark Greaves)在去年秋天一次新的高精度GPS測量中發現這一情況。
事實上,測量結果的實際差值並非正好一米,不過足夠從1,344.527米四捨五入為1,345米。
格力夫斯解釋道,完成測量需要兩個小時,用以追蹤共計12枚導航衛星。在此期間,位於本尼維斯山頂的GPS儀器接收並記錄了衛星發出的超過50萬比特的信息。信息包括時間數據和信號波長數據,儘管那些信號以光速傳送,從衛星出發至抵達地球仍要花費數微秒的時間。
「因為衛星的代碼需要穿越20,000公里,這會產生延時,」格力夫斯解釋道,「所以接收器上有代碼抵消這部分誤差。」
Image copyrightGetty
Image caption一架直升飛機飛過本尼維斯山,直到最近我們才知道了它的確切高度。
觀測這部分抵消的時間讓我們可以計算出接收器和太空中的衛星位置之間的確切距離。來自三台或三台以上衛星的數據被用來計算接收器的3D位置。這是測量過程中第一個有趣的「腦筋急轉彎」——你測量的是同衛星之間的距離,而不是山峰本身的高度。
結合其他地形測量局常置接收器的數據,就可以計算出最為凖確的讀數,即海拔高度,而那也將告訴我們山峰海拔高度的最終答案。
並不是所有山峰都被測量得如此精確。在英國,許多山峰是通過攝影測量技術從空中進行勘繪的。這一技術包括飛過山丘或山脈,拍攝一系列照片,分析照片並進行3D建模。因為模型極為易於測量,山峰高度就可以被合理地推算得出。但這種方法不如GPS測量法精確。
或因為默默無名,或因為詭譎怪誕,世界各地還有許多山峰從未經過精確的GPS測量。去年9月,國家地理雜誌報道了對位於緬甸的開加博峰(Hkakabo Razi)的一次山高測量。惡劣的條件和種種挫折讓攀登者不得不半途而廢。開加博峰的確切高度仍在爭議之中。
此外,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中的許多山峰從未被定論性地測量過。帕羅多斯山(Cerro Paradones)即是一例。不同地圖上,它的高度被列為從4,900米到5,000米不等。
Image copyrightGetty
Image caption甚至對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也存在爭議。
本尼斯山的新測量高度同1949年的測量值只是略有不同。然而位於亞洲昆崙山脈的木孜塔格山(Ulugh Muztagh)的高度則在1985年一次中美聯合探險後從7,723米被修正為了6,973米。
還有一些山峰從未有人攀爬過。位於西藏喜馬拉雅山脈的邊緣的拉布吉康峰3號東坡(Labuche Kang III East)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在世界未攀登山峰中位列第二高。維基百科寫道,「它的高度仍是未知,但中國和俄羅斯關於這一地區的地圖均顯示它的高度超過7,200米。」
甚至對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也存在爭議。2011年,尼泊爾力圖用本國研究挑戰珠峰的官方測量高度(8,848米)。對峰高的爭議主要在於尼泊爾認為山頂的積雪高度也應當被納入測量之中,但中國並不認可這一觀點,認為新的測量值減去了4米誤差,更為精確。
奇怪的是,爭議發生之前一年剛剛達成對珠峰高度的共識。直到現在,尼泊爾提供的新GPS測量結果還未被廣泛報道。
世界上最高的那些山峰對任何類型的測量方法都是挑戰之地。人們應該心懷卑微,因為我們在高山面前是如此相形見絀——我們仍然無法真正知道這些雄偉山峰的確切高度。
請訪問 BBC Future 閱讀 英文原文
(責編:友義)

iPhone 7 散出型晶圓級構裝 (Fan-Out WLP)技術

散出型晶圓級構裝 (Fan-Out WLP)之技術與挑戰

   日期:2015/7/6   來源:半導體科技    

許明哲、葉蔭晟、黃立佐、何聖明、林泰宏/弘塑科技公司 (Grand Plastic Technology Corporation; GPTC)

http://ssttpro.acesuppliers.com/semiconductor/Magazine_Details_Index_Id_1526.html
--------
若真是如次,這是扇型封裝首度應用在智慧型手機上頭,隨著蘋果導入腳步,其他手機或許也會跟進。

產業消息傳出,蘋果將在 iPhone 7 用的射頻(Radio Frequency)晶片首度導入先進封裝技術,將使得手機更輕、更薄,電池容量也有望加大。 蘋果預計採用的是「扇型封裝(Fan Out…
TECHNEWS.TW|作者:TECHNEWS 科技新報

Coral reefs cover less than 0.1% of the ocean floor but protect 150,000km of shoreline in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Coral reefs cover less than 0.1% of the ocean floor but protect 150,000km of shoreline in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The colours that lure tourists are produced by single-celled algae that grow symbiotically in corals’ tissue. These use carbon dioxide respired by their host to make oxygen and carbohydrates through photosynthesis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研究表明銅能滅醫院超級病菌


DEUTSCHE WELLE  
德国之声 20.03.2016 | 22:00 UTC

研究表明铜能灭医院超级病菌
铜能消灭危险的院内病菌MRSA和MSSA,这是新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做出的结论。德国哈尔堡一家医院几年前就已成功测试了铜制门把手的灭菌效力。


.......元素銅,神器乎?
其實早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經知道了銅的效力。他們用銅屑對水進行消毒處理,製備飲用水。他們也用銅醫治各種疾病。古希臘人用銅治療感染病,古羅馬人用銅醫治傷口​​、潰瘍、皮膚病。銅,也是美洲古代阿茲特克人的重要醫藥,主要用於醫治口腔、咽喉的感染性疾病。還有古代的波斯人,也用銅治療癤子或眼部感染。其他一些民族,過去也有用銅治療頭疼、痙攣或燒傷的做法。
15世紀末出生的醫學家帕拉塞爾蘇斯用銅治療寄生蟲病,甚至還用銅醫治哮喘、癲癇、肺結核、霍亂。胡格特介紹銅的效力說:“我們實驗發現,假如細菌直接接觸銅材表面,就會死亡,估計是因為細菌的細胞壁受到了破壞。”
Paracelsus
帕拉塞爾蘇斯(公元1493年-1541年)當年就已知道銅的消毒作用了
補充而非取代
銅具有滅菌作用,這一點確切無疑,但銅把手並不能取代醫院普遍採取的衛生方面的措施。胡格特說:“銅把手是又一個防控院內感染的補充性措施,有助於加強人們對院內衛生這個話題的意識。”她表示,醫護人員當然還必須遵守現行衛生規定,所有到醫院的人,也必須遵守。從成本上來說,銅把手比優質不銹鋼把手要貴50%左右。
胡格特介紹說:“我們現在也為患者、家屬等準備了提示,提醒他們在特定情況下應該進行手消毒。針對這一話題,我們還特別整理出一套介紹資料。”不過她認為,無論如何,作為補充,銅把手還是很有意義的。
而且,不光是替換門把手有助於改善院內感染的情況。“醫院裡還有其它一些人們經常用手觸摸的東西,比如電動開門鍵、電梯按鈕、自動收款機等等,病房裡也有不少,如病床上的扶手等等,這些都是可以考慮用銅的地方。”把手、扶手、開關,也就是通過手觸摸而傳染病菌的風險較大的那些地方,改用銅製品,有助於更好地防控院內感染。

醫學謎團:看完牙後記憶消失 My dentist stole my memory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50630-my-dentist-saved-my-tooth-but-stole-my-memory

看完牙後記憶消失 醫學謎團令人費解

  • 2015年 7月 8日
Image caption(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威廉自己的時間被永遠定格在了2005年3月14日下午1點40分——就在他做牙科手術的過程當中。
威廉是一個英國軍人,前天晚上他參加完祖父的葬禮後,就返回到德國的工作崗位上。他早上去了健身房。然後回到辦公室處理了一下積壓的電子郵件,然後前往牙科診所進行根管手術。
「我記得我躺倒椅子上,然後醫生給我上了局部麻醉。」他告訴我說。然後呢?一片空白。
從那時起,他對幾乎任何事情的記憶都不會超過90分鐘。因此,他能告訴我在海灣戰爭中第一次見到約克公爵時的情景,卻想不起來他現在住哪兒;他每天早晨起來時總認為還是2005年,自己還在德國,凖備去見牙醫。今天,他只知道他的記憶出了些問題,因為他和妻子在手機上做了詳細的記錄,並放在一個名為「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讀這個」的文件夾裏。
彷彿他的記憶是用會慢慢消失的隱顯墨水記錄的。一個小小的牙科手術如何對他的大腦產生了如此深遠的影響?這個現實生活中的醫學謎題讓我們得以對大腦複雜的運轉方式窺探一二。
Image caption(圖片來源:Thinkstock)
彷彿威廉的大腦自傳寫到一半戛然而止了。
Image caption(圖片來源:Thinkstock)
甚至導致威廉失憶的各個事件也令人費解。在手術期間,牙醫並沒有意識到任何異常;直到他們叫他摘下防護眼鏡,並看到他臉色蒼白並且站立困難時,他們叫來了他的妻子。
「他躺在一張沙發上,」薩曼莎回憶到。(他們的名字都為假名,以保護家庭隱私)。「他瞪大了眼鏡,好像看到我很驚訝——他對所發生的事情一點也不知情」。下午5點鐘的時候,威廉被送往了醫院,並住了三天院。即使是精神狀態好一點了,他也無法回憶起幾分鐘以前發生的事情。
醫生一開始懷疑是麻藥導致了腦內大出血——但是他們沒有發現任何受傷跡象。於是他在病因不明的情況下出院了,並且全家都回到了英國。在英國,他被介紹到萊斯特(Leicester)的一位臨牀心理學家傑拉德Ÿ伯吉斯(Gerald Burgess)那裏。
大腦的印刷機
一個顯而易見的說法是威廉患上了「順行性遺忘」症,就像亨利Ÿ·莫萊森(Henry Molaison)那樣。我們所掌握的大部分關於記憶的知識都是由亨利·Ÿ莫萊森的經歷所帶來的。在為治癒癲癇而進行的一次腦手術中,醫生切除了莫萊森的一大片灰質組織,包括海馬組織——大腦中央形狀像海馬一樣的區域。這些組織就像是我們記憶的印刷機一樣,將由事件組成的「片段記憶」印成長期記憶存儲——沒有了它們,莫萊森對手術以後的事情就無法產生任何記憶。
但是就像威廉的第一批醫生所記錄的,腦部掃描顯示這些重要部位看起來完好無損。而威廉的症狀也並不與其他的順行性失憶者完全一樣。比如說,莫萊森雖然無法記得個人事件的細節,但他可以掌握一些「程序性的」技能,因為這些技能是由大腦其他部位處理的。當伯吉斯讓威廉解決一個複雜的難題時,他三天後能將這個技能忘的一乾二淨。「這種情況就像是在不斷重覆同一個錯誤——他需要花同樣的時間再學一遍這個技能,」伯吉斯說到。
有一種可能性是威廉的失憶症是一種「心理疾病」。有些病患會在經歷了創傷性事件後產生失憶——但這一般是為避免想起某些痛苦經歷的對抗機制;它通常不會影響我們對當前的記憶。薩曼莎說威廉並未遭受過創傷,而伯吉斯詳細的心理評估反映,他的精神狀態很健康。「他有一個傑出的父親,有一份軍官工作,並且表現優異,」伯吉斯說。「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他會有任何心理上的問題。」
基於這些跡象,伯吉斯猜測答案可能隱藏在一種被稱為「突觸」(synapses)的微小的神經元連接叢中。當我們經歷了某個事件,這些錯綜交織的網絡就會慢慢轉變固化為長期記憶。這個「鞏固」的過程會產生新的蛋白質來重構這些突觸;如果沒有它們,記憶就會很脆弱,並且時間一長就消失了。阻止老鼠合成這種蛋白質,它們就會很快忘記剛剛學到的東西。關鍵的是,90分鐘可能就是這個「鞏固」過程發生的時間——正好也是威廉開始忘記事情細節的時間。莫萊森的大腦失去的是印刷機,而威廉的大腦只是沒墨水了。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不清楚一個根管治療手術是如何讓威廉的大腦變成這樣的。「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伯吉斯說,「但我不知道答案。」通過搜尋醫學記錄,他找到了五個類似病例,都是在沒有腦部損傷的情況下神秘的失去了記憶。儘管沒有一例是在去拜訪牙醫的時候發生的,但他們確實都在某個醫療緊急情況下承受了一段心理壓力。伯吉斯說:「這有可能是一種遺傳性的傾向,需要某種誘因來觸發這個過程。」
Image caption威廉最後的一段記憶是坐在牙醫的椅子上(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伯吉斯希望他在《神經學病例》(Neurocase journal)上發表的一篇新文章能夠激勵其他的心理學專家們來分享類似的病例,並且或許能激發其他的理論。他們已經產生了興趣。「這個課題確實很撓頭,」英國卡迪夫大學的約翰Ÿ阿格雷頓(John Aggleton)承認說。他想做更多詳細的測試,以對大腦的長距離連通性做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儘管威廉的腦細胞沒有損傷,但有可能在海馬組織周圍及其他記憶處理通道上缺失了某種關鍵的連接。
目前,威廉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對於自身思維的認知是多麼膚淺。核磁共振掃描結果讓很多人認為大腦就是某種電腦,不同的芯片有不同的功能,如「記憶」,「恐懼」或者「性」。然而威廉的例子充分證實了這種思維模塊化的觀點過於簡單了。即使大腦所有的部位都完好無缺,你仍能發現自己迷失在現在,完全無法將過去與未來銜接起來。很顯然,在我們充分了解到我們是誰之前,大腦還有許多層謎團有待撥開。
Image caption在威廉的意識裏,自從他失去記憶之後,他的孩子們就沒再長大了(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威廉同樣也證實了我們的情感塑造我們的思維的強大力量。在過去的10年裏,他能夠記得一個新的事實——他父親的過世。從某種意義上,失去父親的悲痛大到足以能夠在大腦中留下印記,並在其他所有事情都忘記的情況下仍能記住它。但即使這樣,他還是無法記得與此有關的其他事情,包括在他父親彌留之際守夜的最後幾個晚上。
當我跟他交談的時候,他剛重新認識到——成千上百次後——他的女兒和兒子現在已經分別21歲和18歲,而不是他所記得的小孩子了。他希望他能記得他們的下半輩子。「我想陪著我的女兒散步,並且記住它。當他們成為父母,我能記得我有孫子孫女,並且記得他們是誰。」
請訪問 BBC Future 閱讀 英文原文
(責編:友義)

Scientists closer to growing human hearts after developing heart tissue from skin cells. UCLA researchers turn carbon dioxide into sustainable concrete




In the news
Image for the news result
The heart, showing valves, arteries and veins. The white arrows shows the normal direction ...

A team of researchers at UCLA has been working on a unique project: capturing carbon from power plant smokestacks and using it to create a new building material — CO2NCRETE — that would be fabricated using 3-D printers.

"Upcycling" greenhouse gases into new building materials could be a…
UNIVERSITYOFCALIFORNIA.EDU

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紐約時報:AlphaGo推廣用於解決從醫療到科學領域的各種問題;谷歌AlphaGo戰勝李世石 (sic); AlphoGo 的"深層學習" (The Economist)

(谷歌已經表示,計劃將100萬美元的獎金捐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慈善機構。)

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戴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表示,和李世石的對弈暴露出AlphaGo的幾個弱點,而他的團隊會努力應對這些問題。AlphaGo使用的計算機算法,「有一天將能被用於解決從醫療到科學領域的各種問題,」他說。
哈薩比斯稱,總共有超過1億人觀看了AlphaGo和李世石的對決。他表示,希望這種關注會鼓勵更多人學習圍棋,它是「人類發明的最為深奧的棋類遊戲」。
李世石表示,AlphaGo與他以前碰到過的所有人類棋手都不同。「它可以始終保持心理平靜和精神專註,」他說。「就這方面而言,我覺得人類比不過它,儘管我還不大願意承認,AlphaGo在棋藝上勝過人類。」





Deep Blue developer speaks on how to beat Go and crack ...

www.theverge.com/.../ibm-deep-blue-murray-campbell-alphago-deepmi...

2 days ago - IBM's supercomputer beat Garry Kasparov nearly 20 years ago .... a general mechanism, had it been created in AlphaGo and applied to chess, ...

人工智能再顯身手,谷歌AlphaGo戰勝李世石

韓國首爾——計算機,1分。人類,0分。
本周三,谷歌的一個計算機程序令一名世界頂尖圍棋手措手不及。圍棋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複雜的棋類遊戲。

相关文章

這場比賽在谷歌DeepMind的AlphaGo與韓國棋手李世石(Lee Se-dol)之間展開,被視為一次重大測試:在創建比人類更聰明的機器方面,人工智能研究目前達到了何種水平。
「我很驚訝,因為我從未想過會失敗,」李世石在韓國首爾的新聞發佈會上說。「我不知道AlphaGo下圍棋下得這麼好。」
李世石在比賽開始三個半小時後投子認輸。
AlphaGo的創造者、谷歌的人工智能團隊DeepMind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戴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說,程序的這個勝利是「歷史性的時刻」。
這是五盤比賽中的第一盤,本周二在首爾的一家酒店裡進行,受到了新聞媒體的熱切關注。有數百名記者到場報導,其中很多來自有千年圍棋歷史的中、日、韓三國。數以萬計的人在YouTube上觀看了比賽直播。
圍棋是一種由兩名棋手對弈的策略型棋類遊戲,據說3000年前起源於中國。棋手在縱橫各19條直線組成的方格棋盤上擺放黑色和白色的棋子,以圍地多者為勝。
與國際象棋相比,圍棋更加複雜,落子的可能性遠遠更多,需要棋手有最出類拔萃的直覺和評估技能。由於這個原因,很多研究者認為,計算機要精通圍棋仍需10年時間。
AlphaGo對李世石來說是一個獨特的挑戰。他說,在人與人對弈中,棋手會「感知」對方,評估對方的風格和心理。這種比賽通常會持續數小時。
「這一次,就好像是一個人在下棋,」李世石在比賽前夕說。「人類會犯一些錯誤,因為他們是人類。如果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我可能會輸掉比賽。」
對於把下棋當作人工智能測試平台的研究者來說,1997年IBM超級計算機「深藍」(Deep Blue)在戰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加里·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之後,圍棋就一直是最大的挑戰。
「的確,在國際象棋之後,唯一剩下的棋類遊戲就是圍棋了,」哈薩比斯周三表示。
去年10月,AlphaGo以5-0擊敗了三界歐洲圍棋冠軍樊麾,成為一大新聞。
但現年33歲的李世石是世界上成就最高的職業圍棋選手之一,擁有18個國際冠軍頭銜。他曾說歐洲冠軍的圍棋水平「在業餘棋手中幾乎是頂尖的」。
AlphaGo的開發者說,自從戰勝樊麾之後,它又有了很大的進步。哈薩比斯說,挑戰李世石是因為它已經準備好與一個「偶像級的」、「傳奇的」棋手對弈。如果李世石能夠五盤三勝,谷歌將付給他100萬美元。
哈薩比斯說,與深藍那樣的傳統人工智能機器不一樣,AlphaGo不會嘗試考慮一盤棋中所有可能的走法。它會根據自己與自己對弈數百萬盤棋的經驗,以及網上提供的10萬個棋局來縮小選項。
哈薩比斯說,AlphaGo的核心優勢是「它永遠不累,也不會被嚇倒。」
本周三對比賽進行解說的韓國圍棋高手金成龍(Kim Sung-ryong)說,AlphaGo在比賽開始不久出現了一個明顯失誤,但和大多數人類棋手不一樣,AlphaGo並沒有失去「從容」。
「它不像人類那樣下圍棋,」他說。「這是剔除了人類情感因素的一盤棋。」
翻譯:土土

經濟學人:AlphoGo是怎麼深層學習的?

2016-03-13 19:48:53 經濟日報 記者任中原╱即時報導


南韓棋王李世乭與AlphaGo於13日對弈第四戰。圖取自YouTube

分享
「經濟學人」雜誌報導,與南韓棋士李世對戰的AlphaGo軟體,是採用「深層學習」技術,藉由複雜的統計方法,讓電腦從龐大且雜亂的資料中淬取出通用的法則,對於如何下棋發展出本身的直覺反應。電腦未來的戰力將不斷增強,不過距離一般通用的「人工智慧(AI)」還非常遙遠。
「深層學習」需要大量的處理能力、與可供學習的資料等兩項要件。DeepMind公司訓練電腦時,從網路上挑選出3,000萬種業餘及職業棋士對奕的棋譜,來與AlphaGo對戰。
這些資料被輸入到兩種「深層學習」演算模式中。其一稱為「政策網路」,訓練電腦模擬真人的下法;在觀察數以百萬計的對局之後,電腦學會如何找出各種特點、原則及法則,並產生且建議多種似乎可靠的下法。
第二套演算模式稱為「價值網路」,係依據「政策網路」的建議,評估每種下法的作用,及對手可能的反制,可能的情況達數千種。「價值網路」只評估後幾手的可能情況,而從過去的棋譜中尋找出最可能的勝著。「政策網路」與「價值網路」結合了真人棋手們多年來所累積的經驗。
AlphaGo的表現會隨著資料處理能力的增加而提升。這次的版本共使用1,920枚標準處理器晶片,及280枚原本用於電玩繪圖的特殊晶片。AlphaGo目前之所以能領先李世,是因為使用的硬體更有力。另外在程式碼中還隱藏著一、兩項「純手工」的特點,直接暗示電腦該如何下棋,而非讓電腦自行落子。AlphaGo的自我教學方式,使電腦能夠更像真人般下棋。
「深層學習」也是建立一般「人工智慧(AI)」的要件,即使電腦具有如人類般靈活的智慧,但目前科技還差得遠。「深層學習」演算模式的型態辨能力雖佳,但電腦仍缺乏許多人類普遍具備的心智工具。其中之一是「轉移學習」,AI研究人員稱之為「序列推理」,即將此處所學到的東西用於彼處。
「深層學習」也用來與電玩對戰。DeepMind去年發表的報告中,說明電腦能玩49種雅達利傳統電玩,包括「太空侵略者」及「爆發」,不需要任何輔助指令,成績超過任何真人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