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The Perfect Diet For You

昨天看公視播BBC 2015年的《減重妙計 The Perfect Diet For You》。據說是有史以來減肥方面的首次大型試驗,不過,在挑受試者過程並非隨機的,還是依教授的判斷找人、驗證其屬於那類人,在用相對的減重方式。
科學上,無多少心意:減重活動最重要的是"適型"的飲食"習慣"。 這些,我不怎麼注意。
而我注意的是片中一男一女,他們之所以決心參加此次試驗,出發點都是:希望有機會看到兒女長大成人,不要這樣快就早逝。這種動機或藉口的驅動力頗強。
《減重妙計 The Perfect Diet For You》
製作人:Paul Overton
出品年份:2015
出品公司:BBC

減肥,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戰爭。而且,最新科學研究告訴我們,減肥戰場不僅從個人生理到心理,還牽扯到遠古的基因。自從198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的過胖症人數已激增3倍以上,肥胖現象已成為21世紀不容忽視的流行病。由BBC製播的一系列3集《減重妙計》紀錄片,結合當前肥胖學的頂尖科學家,深入基因、賀爾蒙、心理學等各方面最新科學研究,共同進行一場長達三個月的突破性實驗。研究團隊以科學方法,為深受肥胖所苦的參與者們,擬定客製化的體重控制方針,對症下藥。本片妙計迭出,堪稱減重《孫子兵法》,而敵手不是別人,正是「人的條件」。


<1>「習慣」的戰爭
「大家都吃飽了,我還想吃。我好像都吃不飽。」
「我會節食一週、一週半、一個月或頂多兩個月,然後我就會克制不住。」
「我分手之後晚上都待在家裡,我很孤單,餅乾和薯片一直在呼喚我,我就一直吃東西找安慰,然後這就變成習慣,後來我就開始變胖了。」

  一旦開始進食就很難停止?一天到晚都想吃東西?只要心情不好,就開始吃零食?日復一日,我們都在選擇如何填飽肚子,處理飢餓感的習慣也就決定了個人飲食模式。飢餓感是求生本能,但在今日富足社會,失控的飢餓卻也帶來另一個挑戰:肥胖。全球隨時都有數百萬人在節食減肥,但其中大多數人是以失敗收場。也許失敗真正的原因,不是食物本身,而是我們根本不夠瞭解自己。
  我們知道肥胖源於飲食過度的習慣,但最新科學顯示,造成飲食過度的原因,卻因個人體質而各有不同。找出每個人肥胖的主因,或許就能發現最佳減重良方。本片由牛津和劍橋大學的肥胖學家,召集75名過重的自願者,並把自願者分成三組:無底大食客——擁有會提高肥胖風險的基因;情緒性進食者——用吃東西安撫負面情緒:最後一組是暴食者——通知大腦吃飽的荷爾蒙分泌不足。實驗目標希望這三組人採用根據個人生理與心智條件量身訂作的飲食法,在三個月內減下5%的體重。
  牛津大學飲食營養專家蘇珊傑伯說:「人們常以為節食跟意志力有關,算了吧,節食跟意志力無關。節食跟習慣有關。」除了最新科技儀器以外,就連吃到飽的迴轉壽司、撲克牌臉的路考主考官,也都成了科學家的實驗工具,來找出造成這三種肥胖類型飲食習慣的根源。
  接著,專家們更針對不同類型,傳授破解心法,不論是「高蛋白低GI」飲食、間歇式「5:2禁食法」,或是團體支持提供的精神力量,各種不同的減重法門在科學放大鏡下,找到了最有效力的發揮方式。
  五天的密集測試結束,但真正的實驗才正要開始。這75位自願者能否過關斬將,在三個月內克服減重困難,成功達陣呢?請待下回分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