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美中量子博弈。“九章”速度遭質疑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家彼得·秀爾(Peter Shor)在1994年,首先證明了量子計算速度遠勝傳統計算機,為破解加密算法奠定了理論基礎。秀爾在今年10月底接受《自然》雜誌採訪時說,量子計算機威脅到網絡加密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目前這樣的量子計算機雖然還遠遠尚未出現,但是考慮到網絡加密信息現在就可以被截獲和存儲、將來再破譯的安全風險,中國信息協會量子信息分會本月15日發布了中國第一份量子安全白皮書,強調應對未來量子計算機威脅、在後量子密碼時代發展“抗量子密碼”的重要性。

“九章”速度遭質疑

谷歌去年9月曾在量子計算機先驅、加州大學教授約翰·馬蒂尼斯教授(John Martinis)的領導下推出了一台能夠遠遠超越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算力的量子計算機,在世界上首先實現了“量子優越性”,被認為是一項里程碑式的進展。對一個傳統電腦來說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數學計算,馬蒂尼斯團隊名為“懸鈴木”的只用了200秒便給出了完美的答案。即使是當時世界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頂峰( Summit)”要執行同一計算也需要大約一萬年的時間。

谷歌公司首席執行官桑德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當時曾將這一突破與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相提並論,稱這是一個“世界,你好!”的時刻。

馬蒂尼斯教授表示,中國團隊構建出了這一十分複雜的計算機,是一次“漂亮的”的實驗。但是,對以中國古代算數專著命名的“九章”比谷歌的“懸鈴木”快百億倍的說法,馬蒂尼斯教授對美國之音說,他對此表示懷疑。

他說:“現在其他人正在對此進行認真思考,我們不知道這一論斷是否真的正確。 我想說的是,這是一個典型的科學問題,聽上去你也許可以作出某一論斷,但是你必須十分謹慎地對這台計算機進行分析,看這個結論是否真正正確。“

馬蒂尼斯教授說,谷歌的計算機對錯誤十分敏感,不允許任何一個錯誤發生,所以這是一個很有力的證據,表明他們的計算機的複雜性是正確的。而中國的計算機,即使有錯誤,似乎仍然可以有信號出現。

馬蒂尼斯教授表示,目前量子計算機界的很多同行正在對中國的“九章”進行進一步討論,這一最新的量子優勢的論證工作尚無定論。他說,“九章”的另一個明顯劣勢在於它不是一個“可編程”意義上的計算機。

美中量子博弈

就在中國科學家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宣布已成功打造出“九章”的同一天,由美國能源部費米實驗室等研究機構組成的一個小組也宣布,美國科學家首次實現了持續的遠距離量子傳送。這篇發表在《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雜誌上的論文指出,這項研究成果可能為"可行的量子互聯網"奠定基礎,可以“改變數據存儲和計算等多個領域”。

量子科技是美中兩國近年來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之一。中國近年來在所有設計科技領域的一系列重要決策中多次提及量子科技。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還曾在今年10月召集政治局舉行所謂的集體學習,“深刻認識推進量子科技發展重大意義, 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佈局”。

美國在2018年底通過《國家量子計劃法案》,將量子信息科學列為國家重點戰略發展目標,向量子研究注入12億美元,落實量子計劃項目。美國能源部和白宮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還在今年8月宣布成立國家量子計劃諮詢委員會,其成員構成包括了行業、大學、聯邦實驗室和其他聯邦政府機構的代表,推動量子研究和創新。

美國網絡安全專家、前微軟首席安全架構師的羅傑·格里姆斯說西方社會應迅速清醒地意識到量子技術的潛力,包括量子電腦可以破解傳統的公匙密碼體系,目前90%的網絡、包括網絡銀行都是建立在這一體系之上的。

他說:“誰將建造出強大到足以破解傳統公匙加密體系的量子電腦,這無疑是美中、也許還有俄羅斯等之間最為激烈的競爭之一。“

格里姆斯說,當這樣的量子計算機出現的那一天將是令世界認識到量子電腦之強大的那一刻。而人們很可能在一兩年之內就會聽到這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的消息。

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禮拜天美術神遊 (8) :Raoul Dufy (1877 - 1953 拉烏爾·杜菲) :《電氣精靈 或譯 電氣世界》(La Fée Électricité);

  禮拜天美術神遊 (8) :Raoul Dufy (1877 - 1953 拉烏爾·杜菲) :《電氣精靈 或譯 電氣世界》(La Fée Électricité);談 何政廣 主編,《杜菲:描繪光與色的大師》1996 台北/2003 石家莊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02667475400996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電氣精靈
Français: La Fée Électricité
Paris 2016-12-24 (32042565072).jpg
藝術家拉烏爾·杜菲
年份1937年
類型板面油畫(250塊)
尺寸1000 cm × 6000 cm(390英寸 × 2,400英寸)
收藏地 法國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
網址MAM Paris Collections en ligne

《電氣精靈》(法語:La Fée Électricité)是法國畫家拉烏爾·杜菲(Raoul Dufy)為1937年世界博覽會(Exposition universelle de 1937)創作的大型油畫,尺寸達到了10m×60m,歌頌了人類自古以來在物理學尤其是電學方面的成就,目前藏於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Musée d'Art moderne de Paris)。

歷史背景[編輯]

1937年在法國巴黎舉辦了「現代生活之藝術與技術」專題世界博覽會(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 Arts et des Techniques appliqués à la Vie moderne »),當時法國最大的電力公司之一巴黎配電公司(Compagnie parisienne de distribution d'électricité)以展館「光電宮」(Palais de la Lumière et de l'Électricité)參展,為此向杜菲訂購油畫作為展館牆壁裝飾。當時杜菲已經是法國最有名的畫家之一。巴黎配電公司為杜菲提供了聖旺(Saint-Ouen)電廠里的一個庫房作為工作場地,杜菲在他的兄弟和幾個助手的幫助下僅用了4個月就完成了這幅巨大作品,確保光電宮在世博會5月25日開幕當天就能開門迎客。杜菲能這麼快完成是由於採用了文物修復專家雅克·馬羅熱(Jacques Maroger)所研發的一種新型顏料。在展館中,《電氣精靈》被置於一個50萬伏特的斷路器之後,很好地表現了電氣工程的巨大進步,光電宮本身也很成功,共接待了150多萬參觀者。[1]

畫面內容[編輯]

整個畫面由中間部分和左右兩側構成。中間部分上部畫有宙斯奧林匹斯眾神,中部是宙斯的閃電,下部則是發電機組。左右兩側的上中部展現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從最左邊作為自然現象的閃電開始,然後是中世紀的田園牧歌生活、工業化早期的工廠和火車,一直到輸電線路電燈電影,最右邊則是艾菲爾鐵塔。左右兩側下部展示從古至今的110位哲學家、科學家,包括:[2]

杜菲在創作此畫時其個人風格和技法已經成熟,畫面上多用藍、紅、黃、綠等鮮艷明亮的顏色,線條歡快輕盈,展現了電力對人類生活的巨大改變,洋溢著對科學發展的樂觀精神,很好地表達了訂購方想向觀眾傳遞的信息。[3]



Dans la partie inférieure, 110 savants et penseurs qui ont contribué à l'invention de l'électricité sont représentés3,4. Parmi eux :

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Rapid Testing for Children Barrels Ahead, Despite a Lack of Data

 










Etienne Laurent/EPA, via Shutterstock


Rapid Testing for Children Barrels Ahead, Despite a Lack of Data

Testing companies have revealed little about how their products perform in minors. That could be a problem.



...children, whose pint-size bodies might make the coronavirus more difficult to detect.

A small but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some of which has not yet been published in a peer-reviewed scientific journal, suggests that some rapid tests for the coronavirus may falter in very young people, letting low-level infections slip by unnoticed.

In a recent study of more than 1,600 people in Massachusetts, Binax NOW, a rapid test manufactured by Abbott Laboratories, caught 96.5 percent of the coronavirus infections found by a more accurate laboratory test in adults with symptoms. But the rapid test detected just 77.8 percent of the symptomatic cases in people 18 or under. Among people without symptoms, the test faltered further, identifying 70.2 percent of adults and 63.6 percent of children.




 But without solid data demonstrating how coronavirus diagnostics perform in children, she added, it would be a mistake to assume that young people will test as easily as adults.


Nonetheless, the tests’ performance seems to have been taken for granted. 


In the rush to clear treatments, vaccines and diagnostics for widespread use, companies often neglect to include children in early trials that test whether products or therapies are safe and effective. But tests for viruses, bacteria and other infectious microbes that yield stellar results for adults do not always translate perfectly for children.

The reasons behind these differences are not always obvious, Dr. Pollock said. For instance, children’s immune systems might be better at homing in on and sequestering certain infectious invaders, making them harder to detect with standard-issue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