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黑死病研究在台灣 (Jessie Chua)




8月15日上午9:22
黑死病研究在台灣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記載,黑死病(鼠疫)源自於亞洲的中國,在十四世紀時經由克里米亞、西西里、威尼斯,然後進入英國和北歐。
雖然黑死病在十四世紀的歐洲曾導致五千萬人,甚或60%的人死亡,但關於黑死病菌的發現,以及疾病的預防方法,卻都遲至十九世紀末,才在遠東的台灣和香港等地經由日本學者研究出來。
1894年中國廣東爆發黑死病並波及隔壁的英國屬香港。同年五月,東京傳染病研究所負責人、同時也是細菌學之父Robert Koch學生的北里柴三郎博士,奉日本政府之命前往調查。
北里到達香港後,從死者身體上抽取血液,經過四天的培養後,發現了長圓形細菌的出現。由於類似型態的細菌以前並沒有出現過,所以北里認定這就是黑死病的致病菌。
6月十五日,同樣在香港研究黑死病的蘇格蘭醫師James Lawson將北里的研究成果用電報傳給英國Lancet雜誌,並強調北里柴三郎(Shibasaburo Kitasato)是黑死病菌的發現者。
但可惜的是,北里在香港當地沒有辦法找到為細菌染色的Gram試劑,所以無法將混入培養皿中的肺炎球菌和黑死病菌做出明確區分。
就在北里發現黑死病菌之後六天,同樣在香港做研究的瑞士醫師Alexandre Yersin,亦宣稱自己發現了黑死病菌。
Yersin是瑞士人,之前曾在巴黎師事法國細菌學大師巴斯德Pasteur。和北里用血液培養做研究不同,Yersin研究的樣本是從死者淋巴結抽取出的淋巴液。
Yersin先在死者的淋巴液中發現一種格蘭氏染色陰性Gram Stain negative的細菌,之後他將這些細菌注入天竺鼠體內,天竺鼠不到幾天後就發病死亡。然後從死亡天竺鼠的體內,Yersin又發現這種同類的細菌。
北里的黑死病菌論文,發表於1894年八月四日的Lancet雜誌,Yersin的論文則發表於八月十八日法國的French Academie de Sciences。
雖然北里是第一個發表黑死病菌論文的人,但因為北里的樣本未經染色不易辨識,且菌落中夾雜肺炎球菌,所以當時的科學界還是認定Yersin是黑死病菌的發現者,且依照Yersin的意見,將病菌命名為Pasteurella Pestis,以示對他的恩師巴斯德的敬重。
雖然後人再回去檢視北里和Yersin的論文後發現,其實北里才是第一個發現黑死病菌的人,但細菌學界在1944年為黑死病菌更名時,仍然以Yersin醫師的名字為根據,將黑死病菌更名為Yersinia pestis。
黑死病菌雖然在1894年被發現,但人類仍不知道其傳染途徑,所以當1895年黑死病從廈門傳入台北時,台北城的居民和日本官員,除了滿心驚惶之外,仍然不知道什麼樣的措施才可有效防止疾病蔓延。
當時駐紮在台北的陸軍一等軍醫藤田嗣章(畫家藤田嗣治之父)給的專家建議是:不喝生水、不赤腳走路、室內保持清潔、鋪蓋常曝曬太陽、水溝不能積水、、等極為常識性的措施。
不過,隨著疾病的流行,當時駐台的醫師群終於開始注意到老鼠和黑死病之間的關聯。
首先觀察到和老鼠有關的現象是,黑死病流行之後,各地的老鼠變得奄奄一息,老鼠屍體也跟著明顯增加。有些人看到老鼠變得好抓,就開始捕食老鼠,之後這些人跟著染病死掉。
1896年十二月,東京大學緒方正規教授奉命來台尋找黑死病的防疫之道。
緒方正規(Masanori Ogata)來到台灣後,在今天的小南門外蓋了一間木屋研究所,台北病院的堀內次雄醫師則充當其臨時的研究助手。
小南門外的木屋後來持續發展為陸軍衛戍病院,戰後改稱和平醫院。2003年的時候,因為人謀不臧,致使當年為了研究傳染病而成立的設施,竟然淪落為傳染病SARS的盛行區。
緒方教授聽堀內次雄描述老鼠在黑死病盛行期間的變化之後,覺得老鼠也要同時列為研究對象才對。
幾天之後,研究室收到了一批包在報紙裡面的死鼠、病鼠。緒方在打開報紙的同時,大批鼠蚤立刻從死鼠身上跳躍出來。
看著大批跳躍的鼠蚤,緒方正規若有所思,於是抓了幾隻鼠蚤,用氯化汞HgCl2 消毒過後碾成碎片,注入天竺鼠體內。
天竺鼠在數天之後死亡,然後緒方又在死亡天竺鼠體內發現黑死病菌。
緒方將實驗結果寫成論文,投稿至德國的醫學雜誌,並主張鼠蚤為黑死病的傳播媒介。
1898年,黑死病的學術會議於香港召開,會中最被熱烈討論的,就是伴隨新觀念產生的黑死病防疫措施。
1902年,總督府開始獎勵捕鼠,並且用獎金收購鼠屍。1903年之後,更制定「捕鼠收買規則」,讓撲滅老鼠的行動完全法制化!
圖一是經由Gram試劑染色過後的黑死病菌,圖二是染色過後的肺炎球菌,兩者的型態和顏色均有明顯差異。
圖三是在台灣解開黑死病傳播途徑的緒方正規教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