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上網的靈長類
網路讓人類永遠不再感覺孤獨或無聊,但我們是否因此喪失了身為人類的本質?抑或能更聰明地使用網路?
撰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
翻譯/周坤毅
你想必擁有智慧型手機、臉書與推特帳號。當你全神貫注在網路社交時,卻忘了跟處在同一個房間的朋友或家人互動。網路讓人類永遠不再感覺孤獨或無聊,但諷刺的是,它同時也讓我們忽略身邊的人,甚至剝奪我們獨處的能力。
許多人都不願承認這個事實。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特克(Sherry Turkle)指出:「人類與網路仍處於蜜月期。我們就像年輕的戀人一樣,深怕討論這件事會破壞這份感情。」
特克深入訪談了數百名各年齡層的人,討論他們與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社交媒體、網路分身以及機器人的互動。有別於歷史上其他顛覆人類互動的革命性科技(例如印刷術與電視),網路社交這種「永遠連線、如影隨形」的特性,可能會傷害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特質。特克在訪談中解釋她的憂慮(受限於篇幅,本文為節錄版),但對於年輕一代能否克服這項挑戰,則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Scientific American:對於人們沉迷網路社交,你最憂慮的是什麼?
特克:最顯著的改變在於人們極度難以忍受孤獨。我觀察等紅綠燈與在超市排隊結帳的人,只要一有空檔便開始滑手機。許多研究指出,人類正喪失獨處的能力。持續接收外界資訊,會讓我們失去胡思亂想或與自己對話的機會。
特克:最顯著的改變在於人們極度難以忍受孤獨。我觀察等紅綠燈與在超市排隊結帳的人,只要一有空檔便開始滑手機。許多研究指出,人類正喪失獨處的能力。持續接收外界資訊,會讓我們失去胡思亂想或與自己對話的機會。
各年齡層都有類似的問題嗎?
是的,但孩童特別需要獨處,獨處是讓人與自己對話的先決條件。在獨處中發掘自我是人格成長的基礎,但目前孩童從2、3或4歲開始,便接觸到會分散其注意力的科技產品,從而剝奪他們獨處的能力。諷刺的是,這會讓他們難以培養真正的人際關係。
是的,但孩童特別需要獨處,獨處是讓人與自己對話的先決條件。在獨處中發掘自我是人格成長的基礎,但目前孩童從2、3或4歲開始,便接觸到會分散其注意力的科技產品,從而剝奪他們獨處的能力。諷刺的是,這會讓他們難以培養真正的人際關係。
也許人們只是不想感到無聊。
人們總是說他們不需要放空。可是只要一抓到空檔,他們便開始滑手機,否則就會感到焦慮。不過他們不知道,放空是人際關係以及與人對話的要素之一。
人們總是說他們不需要放空。可是只要一抓到空檔,他們便開始滑手機,否則就會感到焦慮。不過他們不知道,放空是人際關係以及與人對話的要素之一。
你是說人們不再重視人際關係?
人們開始把他人當做物品。試想有兩個人在約會,其中一人說:「嘿,我有個想法。與其兩人互相乾瞪眼,不如我們都戴上Google眼鏡,如果覺得有點無聊,我便能讀讀電子郵件,而你也不會注意到。」這也會瓦解家庭關係。當姑媽開始在晚餐桌上講些無聊的話,小姪女便拿出手機登入臉書,一瞬間她的世界充滿了朋友打雪仗與跳芭蕾舞的趣事,但家人間的互動也隨之瓦解。晚餐桌原本是家人團聚分享生活點滴之處,但現在人們只想上臉書聚會。 有些人在就寢前還會滑手機,為何睡覺前還會怕無聊呢?
人們開始把他人當做物品。試想有兩個人在約會,其中一人說:「嘿,我有個想法。與其兩人互相乾瞪眼,不如我們都戴上Google眼鏡,如果覺得有點無聊,我便能讀讀電子郵件,而你也不會注意到。」這也會瓦解家庭關係。當姑媽開始在晚餐桌上講些無聊的話,小姪女便拿出手機登入臉書,一瞬間她的世界充滿了朋友打雪仗與跳芭蕾舞的趣事,但家人間的互動也隨之瓦解。晚餐桌原本是家人團聚分享生活點滴之處,但現在人們只想上臉書聚會。 有些人在就寢前還會滑手機,為何睡覺前還會怕無聊呢?
我問過許多國中生與高中生:「你會在半夜回覆簡訊嗎?」他們回答:「那當然。」我把這種生活態度稱為「我分享,故我在」。
如果人們半夜還在分享並回覆他人的訊息,代表他們已沉迷到「廢寢忘食」的境界。這個境界中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擔負著立即回覆的使命,並隨時保持登入、給同儕出主意或按讚。我正針對一名少女進行個案研究,她在照片分享社群Instagram上有2000名粉絲。她在晚上9點於網路上發佈問題,直到清晨2點都還有人回覆,而她會熬夜看這些回覆。換句話說,許多孩子清晨2點都還不睡覺!
Sherry Turkle: Connected, but alone? | Talk Video | TED.com
www.ted.com/talks/sherry_turkle_alone_togeth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