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太陽能垃圾桶




英國早在2011 年已試用太陽能垃圾桶,不僅降低人工成本,還緩解清運垃圾時堵塞交通的現象。(圖片來源:法新社)
       2013年3月中,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為太陽能垃圾桶啟用典禮剪綵。高調的舉動一來是消滅此區「垃圾坪效」高居全市之冠的難堪事實,二來反映出政府救太陽能產業,應用在生活領域比硬塞給民眾居家安裝更受用。

       這一批太陽能垃圾桶總共30座,由民間的美鋁基金會(Alcoa Foundation)出資贈送市府,一個將近新台幣25萬元。如此「高貴」的垃圾桶當然得肩負超凡的使命:幫時報廣場處理每天50萬人次造訪所產生的1.5噸垃圾。

       不過,對太陽能垃圾桶來說,這可能不是太艱巨的任務,因為它的儲存容量最少是普通垃圾桶的5倍,而且可以分類回收普通垃圾、報紙、塑膠瓶和易開罐。

       最大噱頭是安裝于頂部的接收器,會將太陽能轉化成電力,一邊壓縮垃圾,一邊可消毒殺菌,一旦儲量達8分滿,就會發資訊通知工作人員清空。彭博已宣佈年底前將在全市安置1000個太陽能垃圾桶。

生活小應用比拚綠能實在

       啟用太陽能垃圾桶,是紐約市政府提高垃圾回收率、減少城市污染大計劃的一環,但其實全世界已經有許多國際級城市搶先採用。2007年,澳洲 布裏斯班市就實驗性裝置10個太陽能垃圾桶,試行效果理想;2011年,英國劍橋市也試用太陽能垃圾桶,結果有效減少碳含量,因此打開其他城市跟進應用之 門。

       只要有陽光,就有電力,這個好記易懂的原理是幾年前能源危機爆發時,太陽能產業竄紅的關鍵,全球政府一股腦祭出補貼政策,吸引一大票業者瘋 狂投入。不過,事實證明,關鍵技術難突破、成本難降低,政府的美意最終堆積出滿屋子庫存,民眾根本不願為了轉換率不到兩成的太陽能產品花大錢。

       金融海嘯掃倒許多投機玩家,撐過來的業者則漸漸認清一個迷思:新、舊能源產業更迭是一段速度極緩的過程,尋找無碳能源雖是值得努力的目標,卻不是政府花錢支援業者就能辦到。

       既然發動大規模能源革命還不成氣候,從生活小物做起或許是更實際的做法。近年來,應用太陽能的工具、裝置、設備琳瑯滿目,如太陽能牙刷、太陽能手機套及太陽能割草機等。

       《新聞週刊》(Newsweek)曾報導,綠色家園的未來之路還有數十年要走,鉅額的投資與規模還是得從小事做起。(撰文:邱碧玲,商業週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